Good Luck To You!

必威体育娱乐-高强度比赛即将上演,引爆全球足球狂热

中国足球 31℃ 0

  近现代的开花弹

  

  近现代的开花弹

  “开花弹”,就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来杀伤或爆破的弹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榴弹、榴散弹。用先进引信技术的榴弹、榴散弹。打得远、安全性好、爆开的时机也准确,专门对付步兵。

  

  南北战争中常用的延时引信

  19世纪出现了两个被当时的人们令轻易忽视但是又作用非常巨大的发明: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托技术;

  木质锥形信管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野战榴弹炮威力太低,没有被引起重视,因此所谓的木管引信也被埋没了;

  

  木管引信

  即便是有也是小范围的应用,因为当时的榴弹不怎么被人认可,除非是大口径的攻城臼炮,可是当时的攻城臼炮一般是两步点火(先点燃炮弹引信,再点燃发射药引),即便是当时著名的发明---施拉普内尔榴霰弹用的也是这种木质信管;

  

  配有木质弹托的炮弹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木质弹托,早期的木质弹托在实心弹上也有应用,后来逐渐应用到了开花弹上面;木质弹托看似简单,但笔者认为作用不次于木质锥形信管的发明,尤其是在较长倍径的火炮上面发射空心榴弹更是如此。早期的铸造铁壳爆破弹由于强度低,根本承受不了长管加农炮的高膛压,因此只能在低膛压的榴弹炮上使用。

  

  给炮弹尾部加装上软质木托除了可以有效密封气体外泄外,还可以在发射时对空心榴弹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而且发射出去的榴弹由于轻质木托的原因会造成头重尾轻的“羽毛球原理”自稳结构,使得弹道更精确,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霍奇基斯榴弹和榴霰弹就是这种架构的,当然榴霰弹的壁厚更薄,制造要求更高,结构也更复杂;

  先进的时间引信的结构大体上是一段中空,两端开口的木管,内装一种燃烧速度很稳定的慢燃火药。木管上标有刻度,使用时炮手先估算一下发射距离,从火炮手册里查出距离和炮弹种类对应的飞行时间,再按引信上的旋钮调整引爆时间,同时在引信的相应位置打个孔,最后塞进炮弹的引信孔。

  这时,引信的一端露在弹体外,另一端与炮弹内的炸药接触。最后把炮弹塞进炮膛,引信的位置朝前。由于滑膛前装火炮的内膛直径略大于炮弹的直径,发射药爆炸时一部分火焰从炮弹和炮膛间的空隙渗透到炮弹的前方,直接点燃了引信露在炮弹外的部分,炮弹在空中飞行特定的时间后,引信按先前调整好的时间燃烧到炮弹内炸药的位置,点燃炸药,炮弹爆炸。

高强度比赛即将上演,引爆全球足球狂热

  明朝开花弹

  

  早期的开花弹

  跟明朝时期的所谓“开花弹”根本就是两回事,早期的开花弹非常难操作而且危险。

  根本没有这么先进的引信,用来引爆的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开炮前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发射。

  这样的发射方法是非常危险的,上边说了,点燃发射药产生的火焰从炮弹跟炮管的间隙窜到炮弹前方,极容易引燃暴露出来的药捻,导致提前爆炸甚至炸膛。《清会典·武备》中记载威远将军炮发射开花弹的情景:

  “用时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

  平定葛儿丹时就曾使用开花弹对付他的骆驼阵。

  老式开花弹的缺点非常多,不但不安全,并且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加工起来可谓费时费料,不但清军不喜欢用,就连西方军队也不普遍装备。拿破仑战争时期装备最多的是实心炮弹,约占各国军队弹药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其次是散弹,两者加起来约占弹药配给和总量的90%以上了。所以说所谓开花弹到清朝就失传了,根本就是胡扯,清军不怎么用开花弹,是因为其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而已。

  配套火炮

  

  格里博瓦6英寸5倍身管榴弹炮弹药

  短身管大口径的臼炮才可以发射这种旧式开花弹。威远将军炮就是这种类型的臼炮。明清之际的红夷大炮所采用的应该还是实心球形炮弹。

  

高强度比赛即将上演,引爆全球足球狂热

  Paixhans gun

重量3,400 kg

全長2.84 m

砲弹30 kg (59 lb.) shell

口径22 cm (8.7-inch)[2]

初速400 m/s (1,200 ft/s)

  世界上真正的可以发射开花弹的第一款加农炮,即能发射内部装填有炸药的炮弹,具有平直弹道的加农炮一直到1823年才由法国将军Henri-oseph Paixhans发明。即非常著名的轰击炮,一种叫Paixhans gun,被设计来发射爆破弹的舰炮,长“9 feet 4 inches(2.8448米),口径22厘米(约13倍口径,严格说是榴弹炮也不为过),发射内装黑色炸药的带木制弹托的炮弹,重59磅的球形开花弹,炮管重约7400磅(至少有3.6吨吧),也就是炮界所说的轰击炮。当年俄国和土耳其在锡诺普海战时俄国舰队战列舰上共装备了76门这样的大口径轰击炮将土耳其的木质战舰轰碎至渣...从此,爆炸弹彻底淘汰了木质风帆战列舰,这也是横行了大海几个世纪的木质风帆战舰的最后的挽歌。

  此战中,爆破弹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此后舰船被迫走向装甲化来抵御爆破弹的轰击。南北战争时期球形爆破弹面对装甲钢板可谓无能为力,因为同口径的爆破弹空心结构,强度低,质量小,穿甲能力弱,甚至经常有撞到钢板上碎裂的情况出现,相反有时候实心弹倒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早期开花弹没有大规模装备的原因

威力小。1841式12磅山地榴的9磅榴弹也就内装7盎司火药,爆炸5--12块弹片,算算威力真的十分可怜,也就手榴弹一样的威力。

当时的信管根本不准确,早炸和晚炸甚至不炸的情况司空见惯。

榴弹本身。早期17世纪的榴弹因为铸造技术的落后,空心壳体都是两半分别铸造(留出引信孔)然后再和一起,这样的炮弹也就是臼炮还能用用;到了18世纪出现了整体铸造技术,就是铸造成一体的空心炮弹壳体,但是这个时期的炮弹都是白口铁,脆性大,也指适合榴弹炮这样的短身管低膛压火炮发射,加农炮还是搞不定的;到了18世纪后期,铸造技术的进步,炮弹铸造的也越来越坚实,俄国的马提尔夫“发明”了大约10倍口径的榴弹炮来发射这种空心爆破弹,曾经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